2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一氧化氮是什么
一氧化氮是人体内的一种有毒物质,是一种血管舒张剂,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从而使细胞内的环鸟苷酸浓度升高,引起血管舒张,从而达到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一氧化氮可以在...
Yield Guild Games 官网 你的位置:BBL中文网 > Yield Guild Games 官网 > 2023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平行分论坛顺利举办
2023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平行分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2025-01-04 20:01    点击次数:175
7月6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2023)平行分论坛“中国共产党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表达”在上海顺利举办。来自多国高校、智库、媒体的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表达与叙事之道”“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视野和文明内涵”“文明的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与深入讨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做主题致辞,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吴新文出席并作总结发言,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研究员主持了分论坛。张维为教授从“文明”视角切入,探讨了“文明型国家”的特点,阐述了文明型国家与西方过去长期使用的“文明-国家”概念的区别,并强调了“文明型国家”研究的国际比较视野。基于“文明”主题,张维为教授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意义,指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构成了三位一体构成了他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整体思考,而广大非西方世界对西方强加的所谓“普世价值”的日益排斥和对本国文化与文明的尊重与推崇“使全球文明对话变得更为可行”。张维为本次论坛共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在上半场的发言中,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教授认为全球三大倡议的提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基石,其中“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动力,文明是发展的土壤”。王教授还面向未来,强调了文明主体的重要性,认为要有效地传播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有四点需要处理好:第一,要讲好全球文明倡议的先进性与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局限性的问题;第二,要把握好共性和个性的问题;第三,要把握好实践需要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第四,在学术方面要强化和深化研究。王学斌解放日报原党委副书记、高级记者周智强以“中华现代文明形态对接国际议题”为主题发言,指出在当前全球意识形态仍严峻对立的态势下,需要通过转换话语表达,构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匹配的中国话语体系,以新的文明形态融入国际文明倡议,找到中华现代文明形态对接的国际议题,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接口”。周智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郑若麟老师从语言和翻译的视角切入,通过多个生动具体的实例,论证了不同的文明之间由于历史、文化、语言、习俗等的不同,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而全球文明倡议首先是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不同文明之间的认识和理解为基础,旨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合作,摒弃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感。郑若麟国际传播机构“东声”的阿根廷籍研究员莱昂德罗·卡萨雷特结合拉丁美洲的具体实际和“东声”的原创性研究,和与会嘉宾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西方媒体惯于打造对中国的偏见,因此,如何打破西方的文化与话语垄断是非常必要的任务。卡萨雷特先生还强调,中国提出的倡议显然不同于传统的西方模式,对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尤其如此。莱昂德罗·卡萨雷特甘肃政法大学教授奥莉娅女士探讨了“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宣传和弘扬丝路文明”的主题,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实例,论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文化、丝路精神、文明对话与交流的高度重视。奥莉娅女士还结合自己的求学与工作经历,展现了一代代敦煌考古研究者的风采和敦煌文化对国际友人的吸引力。作为获得“敦煌奖”的外国专家,奥莉娅女士长期致力于敦煌文化的考据、研究、翻译等工作,在论坛现场,奥莉娅女士向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赠送了她翻译和编撰的书籍。奥莉娅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深入解读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叙事之道:首先是价值基础,即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第二是基本遵循,即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第三是以传承创新作为纽带;最后是以人文交流合作作为路径,期待全球文明倡议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构与对外传播工作。徐蓉论坛下半场中,几位专家学者围绕着文明与文化的概念辨析、文明的定义与内涵等议题,开展了交流与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吕新雨教授从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还是野蛮”和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切入,指出不能把文明用民族国家的边界加以切割,否则将陷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论述了全球文明倡议的“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逻辑,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生成的物质形式与精神形态的总和,而文明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与最高形式,文化样态和文明样态都具有多元性,但是文化有落后和先进之分,而文明形态只有先到者和后来者之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周展安表示,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以“文”为基本特点,而中国文明也是一个以“文”为特质的文明。中国革命的历程本身就包含了诸多文明议题,在“文野之辨”的架构中展开,最终指向一个最高的“文”,这个“文”的主体就是人民大众。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的白钢秘书长表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伟大且不断裂文明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伟大革命过程中,成功实现了现代转型。白钢秘书长还引用波利比乌斯现象,认为可以预见,进入波利比乌斯后期的西方世界将会涌现出一批对中国道路进行深度理论阐发乃至文明论溯源的思想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教授则聚焦数智时代,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文明的悖论、从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科技如何向善等议题,并提出用中国传统哲学“以道驭器”的概念来重新思考科技对人类的功能。论坛最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吴新文进行总结发言。吴教授表示,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西方理解政治的限度,在西方眼中,政党是为了获得权力、分配权力,而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这一点。到了超越政治维度的文明层面,需要更加深度和系统的阐释,以期将丰富的文明底蕴和内涵挖掘出来。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2023)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中国共产党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表达”平行分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承办,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青年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生也参加了此次论坛。